看見讀懂陪伴家長觀後感
最佳答案 今天有幸觀看由賀嶺峰教授帶來的課程——《看見、讀懂與陪伴》。講座圍繞青春期階段的家庭親子關係展開。賀教授把一種社會現實帶到了我們面前,讓作為家長的我們看見並且思考,教育該怎麼做,路該往哪裡走。
今天有幸觀看由賀嶺峰教授帶來的課程——《看見、讀懂與陪伴》。講座圍繞青春期階段的家庭親子關係展開。賀教授把一種社會現實帶到了我們面前,讓作為家長的我們看見並且思考,教育該怎麼做,路該往哪裡走。
第一,看見之路的艱辛。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中,傳統教育所面臨到一些威脅,大眾職業的消亡,小眾職業的興起。當前社會面臨著強大的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很多職業被替代,比如司機、收銀員、律師,教師等,而涉及到越來越多的另類職業,比如動漫和藝術、電競、表演、直播類工作順應時代逐漸興起。
面對孩子的未來,我們最重要培養孩子的三種能力:自我照顧的能力、獨立生存的能力、在陌生的環境下與別人合作的能力。也許某些孩子學習不一定好,但是其創新能力、社交能力很強,反而在畢業之後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當然不是說學習不重要,而是要反思,我們教育要真正要培養孩子的那些能力?難道真的只有把考試成績作為孩子將來唯一的出路嗎?未來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教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自我管理,做事情有動力,與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並且合作,有意識的建立的孩子社會支援系統。
靜待花開,樂觀地看待孩子的未來。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不要看著別人的怒放了,自己的那顆還沒有動靜就著急;要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呵護好自己的花朵,慢慢地看著他成長,相信孩子,靜待花開。
第二,讀懂孩子的需求。作為父母,面對孩子的哭鬧、發脾氣、任性和急躁,常常感覺心煩。可是作為家長靜下心來細想下,難道我們大人就沒有這樣的一些負面情緒嗎?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要讓孩子明白,即便是生氣、傷心、急躁這些負面情緒,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這本身不是一件“錯”事。你若想要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就一定要允許孩子把他的各種情緒都自然地表達出來!你越能夠坦然地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孩子越容易擺脫負面情緒的困擾,變得積極樂觀。
瞭解孩子的愛好與語言。孩子們有自己的語言,這是毋庸置疑的,這些語言會受到來自各方的質疑,尤其是孩子們所熱衷的“二次元”文化。但是回想自己這一代,同樣也是有著獨特的語言與愛好,只是我們身在其中,伴隨著時代而成長,融入到了這一文化氛圍當中。差異並不代表著隔閡,在理性有智慧的父母面前,這些語言是開啟孩子心靈的突破口,是建立溝通渠道的機會。與其用自己的視角去反駁與質疑,不如用自己的行動去理解與支援。
第三,用心陪伴孩子。對於教育孩子,除了言傳身教和陪伴,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其實陪伴孩子絕不僅僅是家長的單方面付出,孩子成長所帶來的歡樂,還有孩子生活中多到數不清的暖心瞬間,是不陪伴孩子的家長,永遠收穫不到的甜蜜和幸福。
陪伴是相互的,滋養是相互的,給予是相互的。人們都說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其實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作用會比他們在學校重要,父母的教育會影響孩子一生。在孩子的性格,意識形成階段一定不能少了父母的陪伴,多抽出時間和孩子相處。讓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充滿父母的愛,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孩子快樂的成長,擁有健康的性格正確的價值觀。其實只要是和孩子在一起,無論做什麼,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快樂的,因為有爸媽在身邊就有家,就有溫暖。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越來越強,渴望脫離父母的束縛,但是又需要傾訴孩子自己的成長煩惱。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得到別人的理解和認同,我們就是要幫助和陪伴他們平穩度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父母能設身處地的為孩子思考,瞭解他們煩惱的根源,並用心加以引導,就能幫助他們擺脫痛苦。父母不一定必須優秀,但一定要在思想和行為上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引導和幫助。
用一句賀教授的話做結尾: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甚至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希望曾經給孩子提供的那種“愛的支援”,能夠讓他活得更好,活得更成功,活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