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特點

日期:2021-10-13 分類:精選百科 投稿:luoke

最佳答案 始終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從中國國情出發,制定與國情相適應的方針和政策,確保了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我國改革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是在克服了資本主義的諸多弊端之後的嶄新制度,具有資本主義不可比擬的優越性,這一優越性不是天生的,需要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更加適合於生產力的發展。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特點

1、始終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從中國國情出發,制定與國情相適應的方針和政策,確保了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我國改革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是在克服了資本主義的諸多弊端之後的嶄新制度,具有資本主義不可比擬的優越性,但這一優越性不是天生的,需要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更加適合於生產力的發展,否則就難以體現出來。正如鄧小平所講,“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採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13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改革就是要改變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改變不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我國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就在於堅持了黨的領導,堅持從人口大國以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等基本國情出發,制定改革的方針政策。社會主義制度因改革而被賦予了生機和活力,黨因領導和推動改革而具有凝聚力,國家因改革而增強了綜合實力,老百姓因改革而得到實惠,並進一步擁護改革。

2、始終圍繞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這一主線。雖然黨的十四大報告正式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回顧一下改革的歷程,不難發現,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就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做出了要把全黨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變到經濟建設上來,第一次提出了要切實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克服平均主義。黨的十二大報告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其根本意義在於允許市場存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透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則進一步提出了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同時提出要縮小國家統一定價範圍,適當擴大浮動價格和自由價格範圍。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得以明確。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把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就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在所有制問題上,打破了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的格局,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讓各種所有制經濟競相迸發活力。各個經濟領域的改革實質上都是圍繞市場經濟體制這一主線展開的,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3、始終堅持改革與開放互動,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帶動改革。黨的十二大報告確立了“實行對外開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是我國堅定不移的戰略方針。”首先透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允許並鼓勵外資到我國投資,吸引國外資金、技術、人才以彌補國內不足,同時,到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條件的成熟,開始鼓勵我國企業“走出去”,形成“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新格局。特別是2001年加入WTO,我國進入全面對外開放的新階段,進一步帶動國內各項改革。可以說,沒有經濟體制改革,就不可能形成全面的對外開放,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保守封閉的經濟。同樣,沒有開放,中國就不可能搞市場經濟,改革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在當代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孤立存在。

4、始終堅持漸進式改革,先試點,總結經驗,再推廣。即使在1978年我國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中國已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當時中國人口已經達到9.6億。要在一個超級人口大國搞改革,前人沒有為我們提供現成的經驗,別國沒有給我們提供可以照搬的模式,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唯一的辦法就是先選擇一些條件成熟的地區進行試點,不斷地總結經驗,然後推廣到全國。正如鄧小平所言,“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2頁、373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始終堅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文化、社會體制等各項改革相互促進、相得益彰。30多年來,不僅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樣,政治、文化、社會體制等各項改革也在穩步推進。一方面,透過經濟體制改革帶動了其他改革,它們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沒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其他各項改革就沒有物質基礎;同樣,沒有政府職能轉變和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就不可能深入下去;沒有文化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自然要大打折扣。當然,每一項改革都不可能平行推進,而是隨著實踐發展、認識深入及客觀要求,有先有後,循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