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太湖伊樂藻種植—草魚圍養人工複合生態系統是怎樣的

日期:2021-10-22 分類:知識 投稿:zhao

最佳答案 水體農業中,雖然也設定了水生植物種植區,但所種植的多是 水生經濟作物如菱、芡等,它與網圍養魚之間既沒有直接和有機的聯絡,也不存在食物鏈的關係,所以,它既不能為養魚提供餌料,也起不到淨化 水質的作用。然後將刈割,的水生植物作為餌料再投入養魚 區,如此迴圈往復,從而建立從水體中的營養物質魚類排洩物和殘餌中的N、P經微生物分解和轉化一伊樂藻等水生植物吸收和利用一魚類 用作餌料的生態模式。

東太湖伊樂藻種植—草魚圍養人工複合生態系統是怎樣的


東太湖大水面網圍養魚試驗成功,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到1990
年,東太湖網圍養魚面積達2613畝,網圍粗養面積7200畝,養魚總產量 達937。 4t。由於網圍養魚採取了高密度放養和大量投飼外源性餌料的運
作方式,因而,魚類的排洩物和殘餌量大量增加,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水 質的汙染。
水體農業中,雖然也設定了水生植物種植區,但所種植的多是 水生經濟作物如菱、芡等,它與網圍養魚之間既沒有直接和有機的聯絡,
也不存在食物鏈的關係,所以,它既不能為養魚提供餌料,也起不到淨化 水質的作用。若有一種既能作為魚類優質餌料,又能淨化水質的水生植 物和網圍養魚有機結合起來,就能解決上述問題。

在網圍養魚區外圍佈設一定寬度的水生植物種植區,環繞著養魚區。
養魚區所產生的N、P等有機物隨水流透過水生植物種植區時,為伊樂藻 等水生植物所吸收和同化;然後將刈割,的水生植物作為餌料再投入養魚 區,如此迴圈往復,從而建立從水體中的營養物質魚類排洩物和殘餌中
的N、P經微生物分解和轉化一伊樂藻等水生植物吸收和利用一魚類 用作餌料的生態模式。
投入養魚區的餌料經魚類消化吸收後所剩餘 的傅料和排洩物,透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轉化為植物體,植物體餵魚,
魚長大後被捕出,從而水中的N、P也被輸出水體,以達到良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