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群體結構的因素是什麼

日期:2021-10-21 分類:知識 投稿:zhao

最佳答案 大豆群體結構與許多因素有關,起主要作用的是大豆品種的 結莢習性和株型。植株高矮、分支的多少、長短和角度,葉片的大小、形狀、層次分佈和調位性,以及葉柄長度等是決定大豆群 體結構的基本條件。大豆植株田間配置與群體結構在種植密度相同的條件 下,植株田間的配置方式對群體有較大的影響。

影響群體結構的因素是什麼


大豆群體結構與許多因素有關,起主要作用的是大豆品種的 結莢習性和株型。植株高矮、分支的多少、長短和角度,葉片的
大小、形狀、層次分佈和調位性,以及葉柄長度等是決定大豆群 體結構的基本條件。不同大豆品種株型的穩定性是不同的,一般 品種的株型都比較穩定。
但是有的品種在不同的種植密度、植株
配置方式下,其群體結構變化很大,一般在低肥條件下植株比較 收斂,而在高肥條件下由於生長過旺而造成下部劈杈,會影 響中、下部通風透光。
1。 葉片的調位運動和群體結構根據葉面傾斜角求得的葉面積相對分佈,把各種作物的群體冠層分作平葉型、垂直葉型、斜 葉型和外傾葉型等4種類型。
大豆即屬於平葉型冠層,即大豆的
小葉沒有理想的角度,一般是平展的且呈水平排列。這種葉片排 列對於日光向群體中層特別下層透射是極其不利的。大豆葉片的另一個特點是調位運動。大豆的葉片有明顯的日 運動。傍晚,各個複葉的小葉下垂達85°〜90°;凌晨,小葉開始
抬起。
上午8〜9時,東側複葉的頂小葉下垂,兩側小葉扭轉80° 〜90°側立,且向內側收縮,夾角約150°, 3片小葉呈漏斗形,葉 面均朝東;相反,西側複葉的頂小葉立起,與水平面呈90°,葉
面朝東,而兩側小葉或呈水平狀,或扭轉5°〜10°,葉面朝西。
一 般頂部複葉抬起的角度比頂小葉起落和兩側小葉扭轉的狀況與上 午恰恰相反。總之,大豆複葉特別是頂部和外層複葉的3片
小葉常呈漏斗狀朝向太陽。觀測還證實,大豆下部葉柄與主莖的 夾角一般比上部葉柄的夾角大。葉柄以及幼嫩的分支也具有自動 調位的能力。
而且調位也受陽光強弱有關,晴天大豆葉片的調位
運動較強,陰天較弱。由於大豆葉片、葉柄以及幼嫩分支都具有 自動調位能力,從而導致冠層內所有葉片穿插鑲嵌,儘可能多去 獲取日光,於是,不論白天的那一個時刻觀測,葉片的分佈排列
都是相當均勻的。大豆群體葉片鑲嵌性良好是大豆群體的突出特 徵。
這一特徵,一方面使各個葉片均得以截獲日光,另一方面也 造成大豆群體葉層嚴密封閉,這對於冠層中、下部葉片的光合作
用是極其不利的。
2。 株型與群體結構大豆株型是指大豆植株在空間的態勢。 株型包括植株的高矮、分支的多少、長短、角度、葉片的大小、 形狀、層次分佈和調位性。
葉柄的長短、角度等許多性狀。大豆
株型與生長習性或結莢習性的關係十分密切。無限型品種的大豆 植株一般較高,葉片下大上小,整個植株呈塔狀。有限型品種的 植株一般不高,葉片大小均勻或上大下小,整個植株呈扇形。單
株是構成群體的單位,株型的狀況直接影響群體的結構。
在適宜的密度下,由塔狀株型構的群體多為冠頂開放型;而由扇形株型 構成的群體多為冠頂封閉型。大豆的株型有一定的穩定性,但又是可變的。播期的早晚對
株型有很大的影響。在大豆株型性狀中,對環境條件反應最敏感 的是分支。
3。 大豆種植密度與群體結構種植密度的大小常被稱做群體 的大小。
在種植密度大時,大豆個體所擁有空間和營養面積小, 個體生長細;種植密度小時,個體所擁有的光、氣、水、肥分額
大,個體生長健壯。大豆的種植密度與地域條件有直接的關係,就東北地區而 言,自北向南,無霜期越來越長。黑龍江省採用的大豆品種一般 生育期較短,個體生長量小,種植密度大。
遼寧省的大豆品種生
育期較長,個體生長量大,種植密度小。吉林省的自然條件介於 黑、遼兩省之間,大豆植株的生長量也居中。獲得最高產量的種植密度是因土壤肥力而異,美田欲稀, 薄田欲稠。大豆群體有很強的自動調節能力。在一定的土壤肥力、一定
的降水量和一定的施肥、灌水條件下,在相當大的密度範圍內, 大豆群體作為一個整體的生長量大致上是穩定的,在產量構成的 各個因素之間也有很強的互補作用。
但是,超出了一定的密度範
圍或過稀、或過密,超越了群體自動調節能力,情況則大不 相同。大豆品種的最高產量的種植密度不同。大豆群體的自動調節還表現在產量構成因素間的互補上。單 位面積株數、單株平均莢數、單莢平均粒數和平均粒重。產量構
成的四個因素中最易變動的是平均單株莢數。
所以適當的提高種 植密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豆產量。
4。 大豆植株田間配置與群體結構在種植密度相同的條件 下,植株田間的配置方式對群體有較大的影響。
在大豆群體的一生中,其結構一直在變化著。對於產量形成 起決定作用的群體光合系統和非光合系統達到最大值並相對穩定
時的結構。
群體結構的要素;一是葉面積的層次分佈。葉面積層 次分佈與光的分佈有直接的關係。由有限結莢習性品種構成的群 體,一般上層葉片分佈密集,而由無限結莢習性品種構成的群
體,葉片密集層處於群體的中部。
優良的大豆群體結構 群體內植株各個器官主要是葉片 的空間分佈和方位有利於最有效地利用太陽輻射能,有利於積累
同化產物以及子粒的形成。
這樣的群體結構不能只是一種模式。 不同的品種、不同的栽培條件,可能構成多種高產的群體結構。

第二節大豆種子的品質形成 及其影響因素
_、大豆子粒蛋白質的積累
大豆子粒的蛋白質含量十分豐富,含量為40%左右。大豆蛋 白質所含氨基酸有賴氨酸、組氨酸、精氨酸、天門冬氨酸、甘氨
酸、穀氨酸、蘇氨酸、酪氨酸、纈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異 亮氨酸、色氨酸、胱氨酸、脯氨酸、蛋氨酸、丙氨酸和絲氨酸。
其中谷氨酸佔19%,精氨酸、亮氨酸和天門冬氨酸佔8%左右,
人體必需氨基酸賴氨酸佔6%,可是色氨酸及含硫氨基酸一胱氨 酸、蛋氨酸含量偏低,均在2%以下。在大豆開花後10〜30天,氨基酸增加最快,此後,氨基酸 的增加迅速下降,這標誌著後期氨基酸向蛋白質轉化過程大為加
快。
大豆種子中蛋白質的合成和積累,通常在整個種子形成過程 中都可以進行,開始是脂肪和蛋白質同時積累,後來轉人以蛋白 質合成為主。後期蛋白質的増長量佔成熟種子蛋白質含量的一半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