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的由來

日期:2021-04-08 分類:百科達人 投稿:田詩仙

最佳答案 凱是形聲字。從豈(鼓),幾聲。本是愷(愷)的異體,後分化。產生於漢代,《說文》未收。凱字始出,與愷同用,寫本義凱樂及相因的動詞奏凱樂義,也寫其引申義和樂、溫和等。六朝之後,凡與凱樂義、戰勝義相關之詞語,除個別仿古例用愷字外,幾乎全用凱字。1956年簡化漢字,把豈簡作豈,凱字類推簡化作凱。

凱的由來

凱是形聲字。從豈(鼓),幾聲。本是“愷(愷)”的異體,後分化。產生於漢代,《說文》未收。“凱”字始出,與“愷”同用,寫本義凱樂及相因的動詞奏凱樂義,也寫其引申義和樂、溫和等。《詩》用古字有“豈弟(tì)”一語,是和樂平易之義,在漢魏晉古書及碑銘中寫作“愷弟(悌)”或“凱弟(悌)”。漢人《詩》傳本有“凱風”一語,謂和暖之南風,漢人又寫作“愷風”(《淮南子-地形》高誘注)。但是,在後漢已經顯示出“凱”與“愷”分化異用的明顯趨勢,至六朝時更為明朗。《左傳》《周禮》中“愷入”(即凱旋)“愷樂”“愷歌”“愷獻”等語中的“愷”字,漢後漸用“凱”字取代。漢蔡邕《釋誨》:“城濮捷而晉凱入。”此事在《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用“愷”字:“愷以入於晉。”晉崔豹《古今注-音樂》:“《周禮》所謂王大捷則令凱樂,軍大獻則令凱歌者也。”今《周禮-春官-大司樂》作“愷”。六朝之後,凡與凱樂義、戰勝義相關之詞語,除個別仿古例用“愷”字外,幾乎全用“凱”字。1956年簡化漢字,把“豈”簡作“豈”,“凱”字類推簡化作“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