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字由來

日期:2021-04-08 分類:百科達人 投稿:田詩仙

最佳答案 在中國古代漢語及古文字史中,“和”字出現較早,最早見於甲骨文和金文。在早期甲骨文中,“和”作“龢”。以下文獻中均可考證:《說文解字》:龢調也,讀與和同。朱駿聲《通訓定聲》:“《一切經音義》六引《說文》:音樂和調也。按朱的說法,和的字源可以追溯到龢字,二者在古代經傳中通用。因此,和即龢也。

和字由來

在中國古代漢語及古文字史中,“和”字出現較早,最早見於甲骨文和金文。在早期甲骨文中,“和”作“龢”。以下文獻中均可考證:《說文解字》:“龢調也,讀與和同”。朱駿聲《通訓定聲》:“《一切經音義》六引《說文》:‘音樂和調也。’《國語》:‘聲相應保曰龢。《東都賦》:‘龢玲瓏。’經傳多以和為之。”按朱的說法,“和”的字源可以追溯到“龢”字,二者在古代經傳中通用。因此,“和”即“龢”也。又如《篇海類編·器用類·部》:“《左傳》:‘如樂之。’又徒吹曰,今作和,又諧也,合也。”可見,“和”字源於“龢”。而“龢”又從“龠”從“禾”。《說文》:“龠,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龠是中國古代竹製的吹奏樂器,最初只有三孔,後來發展為多孔,即今所謂的排簫。“龢”以左旁的“龠”表形,以右旁的“禾”表聲,表示吹時,從長短不同的竹管發出的“和和”樂音以調和眾聲。“和”源於“龢”,又源於“龠”。因此,“和”字的產生乃源於上古的樂器及音樂,並由樂器的合奏及音樂的合鳴,引申出“和調”、“和諧”、“和合”、“唱和”等涵義。

上一篇: